一
鐘白玉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封信了,她一如既往,以簡報的形式,向省里那位從未謀面的老領導匯報著村里的工作。村里不斷有人好言相勸:“莫瞎耽誤工夫,人家那么大的省領導能管你小小合群村的事?”“指望不上的,合群的事還得合群人自己搞?!本髲姷溺姲子襁@回又杠上了。她相信——堅持終歸有結果;她不相信——真誠得不到回應。2011年11月下旬,村里接到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的電話,“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劉玉娥24日到桑植,將到合群村調研。”雖說期盼已久,鐘白玉乍一聽到這消息,仍難免有些激動,她趕緊準備接待這位“合群村的貴人”。
合群村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來的這位貴人,到合群調研的第一件事,其實是要證實一下自己的判斷——村支部書記鐘白玉有想法,能辦事;有韌勁,能成事。面對面的交流堅定了劉玉娥的判斷,她當面夸鐘白玉“能干事,執(zhí)行力強”,決定聯(lián)系合群村,每年來。
二
鐘白玉是2007年回到村里當支部書記的。此前,她已在縣城里打拼多年,開餐館,包賓館,開舞廳,辦溜冰場……什么賺錢干什么。她第一個在桑植開快餐店,每天忙得天昏地暗,認得她的人都說“這個姑娘霸得蠻”。村里之所以要她回來,看上的就是她頭腦活絡,辦事有主見;能說會道,還攏得住人。當時村里窮得叮當響,集體無產業(yè),收入無來源,開會都沒個地方。鐘白玉說,一級組織,開個會還得借農家院,這哪兒行?不行就得想辦法改變。她多方求告,說動縣委組織部投資5.5萬元修村部,可請人一測算,修村部至少也得二十萬。鐘白玉冥思苦想還是沒轍,只能去借。村里沒抵押,銀行不給貸;集體無資產,村民不放心。她只能拿個人信用去賒借,“哪個信得過我鐘白玉,把錢借給我?保證有借有還?!本瓦@樣,鐘白玉靠借錢建成了村部,村兩委辦公總算有了場地。泉河穿村過,吃水沒著落。合群村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成合群村“人在山上住,水在地下流”,1000多人喝水用水靠人到幾口小水井或泉河里擔。山高路陡,一個壯勞動力一天也擔不了幾擔水。2010年,鐘白玉在支部會上提出解決飲水問題,支委們紛紛說:“難度大,不是一點點錢搞得好的”。鐘白玉不怕難,縣里市里四處求告,逮著個人開口就要,最后從省水利廳要得40萬。但是,40萬僅是合群村飲水工程所需資金的三分之一,大頭還沒著落。鐘白玉只能再想轍,她通過私人關系,找到一老板讓其墊資并接手合群村飲水工程,她則承諾“限期付款”。不管怎樣,清潔甘甜的自來水從鄰鄉(xiāng)麥地坪的山上引到了合群村,接到了合群村的家家戶戶,合群人再也不用擔著水桶挑水喝了。
三
也就是這一次在長沙跑安全飲水項目的時候,鐘白玉受人點化,知道了省人大常委會有個離退休干部黨總支,黨總支書記叫劉玉娥……
大樹底下好乘涼。苦無外援的鐘白玉這回找到棵大樹,豈能輕易撒手?她得空就寫信匯報,沒事就報告問好。真誠換得金石開,2011年11月24日,劉玉娥到桑植調研并決定聯(lián)系合群村。2012年,劉玉娥病了,沒來;2013年,劉玉娥帶來了湖南省山東商會的企業(yè)家并確定省人大常委會離退休干部黨總支二支部書記熊繼興聯(lián)系合群村。熊繼興走村入戶,一番調查找到了合群村貧困的原因:基礎落后,發(fā)展無路。2013年6月4日,合群村開了“有史以來”最大的一個會,縣直各局的局長來了,縣里的領導來了。當然,省人大常委會離退休干部黨總支二支部書記熊繼興也來了。他說,感佩于劉玉娥主任不顧年老體弱義務聯(lián)絡、長期關心合群村,感動于合群村鐘白玉書記的執(zhí)著堅持,合群村這個忙算是幫定了,合群村基礎設施的缺口一定要補起來。
首先解決的是合群700多畝的灌溉問題——防洪壩鎖住時常泛濫的泉河水,灌溉渠通達到各組各丘塊,合群的田地從此變得旱澇保收。其次是把合群納入“貧困村”,由市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局結對幫扶。所謂“一個好漢三個幫”,以前苦于缺少外援的合群人,現(xiàn)在不僅靠上了省人大常委會離退休干部黨總支這棵大樹,有了劉玉娥、熊繼興這樣的熱心人的幫扶;還搭上了市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局這樣的堅強后盾,脫貧路上迅速起飛。
四
2017 年,不想辜負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,不想浪費了花一千多萬修成的河壩、水渠,不愿看著700畝肥田沃土長野草的鐘白玉決定由村黨支部流轉80畝田種優(yōu)質稻。種什么,怎么種,集體研究決定;支部成員各管一項,分工負責;秋收以后結算,賺了繼續(xù)干,賠了另想轍。 沒想到,勞務成本結清,80畝田凈賺8萬元。鐘白玉和黨支部及全村群眾的疑慮解除了,大伙決定放開手腳大膽干。2018年,合群村把700畝水田全部種上優(yōu)質稻,村里提供統(tǒng)一的技術標準,各產業(yè)隊按照規(guī)程組織進行綠色生產。村里按照統(tǒng)一的價格回收全部稻谷后再加工出售,合群村的稻米供不應求,最高賣到80元/公斤。
一條腿是跑不起來的。當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里的時候,鐘白玉已經在思謀合群村的長遠發(fā)展問題。她清楚地知道,農業(yè)靠天吃飯,幾百畝優(yōu)質稻解決不了脫貧問題,更談不上致富奔小康。
在支部會上,鐘白玉講了自己的想法。大家議定“山上搞種植,林下搞養(yǎng)殖;長短結合,以短養(yǎng)長”,并很快選定了山上種植黃桃和丑柑、山下養(yǎng)殖山羊和土雞的發(fā)展路子。 山上沒有路,制約了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村里拿出種優(yōu)質稻積下的家底,爭取到后盾單位的大力支持,10公里通組道路、18.2公里產業(yè)路很快拉通、硬化、成網。山上沒有水,村里組織勞力修蓄水池,滴管鋪到地里頭。
產業(yè)路子要人想,產業(yè)發(fā)展靠人管。鐘白玉的腦瓜里常常思考著如何保持住這好的發(fā)展勢頭,莫讓群眾剛嘗到點甜頭就挨一記悶棍失了信心。村黨支部主導產業(yè)發(fā)展,把39名黨員按照老中青結合的辦法分成四個小組,由他們分別負責四個產業(yè)的生產組織和技術指導。支部建在產業(yè)上,村黨支部不僅定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方向,還和合作社一起負責產銷對接、市場開拓等具體工作。黨小組不再是只抓學習、只管開會的務虛組,變成了開會學技術、下地抓產業(yè)的實干組。
產業(yè)發(fā)展要能人,得把村里在外務工的能人請回來。說實話,說服劉巖生、鐘家貴、蔣岳武等村里的能人放棄每月收入數(shù)千、上萬的生意回到村里當產業(yè)隊長真不易,可鐘白玉憑著她“穿巖壁”的功夫做到了。劉巖生、鐘家貴、蔣岳武、鐘錦凡、王美云等一批能人回到村里當起產業(yè)隊長。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也有回到村里的,谷利當了負責抓優(yōu)質稻生產的第二黨小組組長,劉德軍成了村里的機械手。這兩年,合群村產業(yè)發(fā)展風生水起,優(yōu)質稻保持在1000畝以上,黃桃面積擴大到1200畝以上,丑柑面積也有近300畝。產業(yè)基地上,常年有一百六七十人就業(yè),村民務工收入少的七八千,多的達到一萬五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