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至20日,張家界市文體廣新局組織開展“堅守傳幫帶,不讓張家界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斷代”活動。該局負責人帶領市文化館、市舞蹈家協會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、藝術學校負責人及文藝骨干近30人深入基層走訪民間老藝人。
永定區(qū)沅古坪栗山村高花燈
19日上午,文藝骨干來到桑植縣澧源鎮(zhèn)向尚立坤等3名老藝人學習技藝。80歲的尚立坤是土家族研究方面的專家,他的精彩介紹讓大家受益匪淺。接著,白族仗鼓舞、花燈省級傳承人王安平、滿元恒當場獻藝。“這一招,叫游神仗鼓舞,它起源于白族祭祀活動,在桑植白族,它有大理祭祀動作,又有嗓子白族祭祀的動律特色……”王安平的一招一式,和他精彩的表演,給人大開眼界?!拔铱蓮膩頉]有見到這樣原始地道的仗鼓舞,今天算圓夢了!”來自慈利縣的文藝骨干小徐當場拜謝兩位民間舞蹈老師,學做徒弟。中午,骨干們又馬不停蹄走進永定區(qū)尹家溪鎮(zhèn)莫家崗村,學習舞土家草龍。當12個女師傅表演完土家草龍舞,市舞蹈家協會和藝術學校的12名男女文藝骨干,踏著鼓點接過師傅的草龍,上陣學習,雖然很費力,但大家樂此不疲。
沅古坪鎮(zhèn)學生表演九字鞭
“高花燈,起源于西漢的一次戰(zhàn)斗……要舞好高花燈,一要講究陣勢,穿插、散花、狗子啃骨頭等造型要做到快、齊、準。二要講究氣勢,腳步聲、吼叫聲和舞燈的風聲等,要制造千軍萬馬征戰(zhàn)的雄偉氣勢,給人一種蓬勃的氣勢和力量……”在沅古坪鎮(zhèn)栗山村村部,70多名群眾分別表演了高花燈、九子鞭和儺愿戲,又讓文藝骨干們過了一把戲癮,同時初步掌握了沅古坪鎮(zhèn)民間文藝的三部絕活中的部分技巧。田開松、陳生祥、李世杜三位老藝人手把手傳教,給民間文藝的傳承作出了榜樣。
在永定區(qū)尹家溪莫家崗村學習舞草龍
20日,大家來到風景秀麗的慈利縣零陽鎮(zhèn),向民間藝人卓名健、蔣新慈、謝澤蘭分別學習了戲曲等民間文藝,李霞等3名文藝骨干與老藝人們開展一幫一、一帶一、一傳一傳承活動,師傅耐心講,學生盡心學,可謂“你來傳,我接招”。
學習桑植花燈
學習白族仗鼓舞
“堅守傳幫帶,架起一座文藝骨干與民間老藝人溝通與學習的橋梁,不讓張家界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斷代,這是我們傳承民間文化的一種舉措,以后我們還將繼續(xù)開展你傳承我接招等相關活動,把張家界民間文藝發(fā)揚廣大!”市文體廣新局負責人說。(記者 谷俊德 通訊員 陳枝 圖 記者 符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