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H_国产精品Videossexny_国产成人午夜91精品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頻道 > 區(qū)縣新聞 > 慈利縣

慈利縣:用好“老手藝” 讓非遺”活起來“

2023-10-18 12:12:41  來源:張家界新聞網(wǎng)  作者:  閱讀: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

    張家界新聞網(wǎng)  全媒體記者 朱付勇 通訊員 何美芳 王雅群  

    盤活本土非遺資源,挖掘非遺技能能人,不斷培育壯大非遺人才隊伍......近年來,慈利縣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傳承工作規(guī)范化、常態(tài)化、長效化,成效顯著,品牌響亮。 

    截至目前,該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資源近400項,列入資源清單257項,其中,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1項、省級4項、市級30項、縣級102項。

    image.png

    政策保障賦力 聚焦人才培育

    慈利縣加強非遺人才隊伍梯隊建設,實施“匠心傳承計劃”,每年舉辦全縣非遺傳承人研修班和非遺管理人員培訓班,全縣非遺傳承人增至362人,青年非遺傳承人占比12%。建立非遺名錄和傳承人檔案信息庫,指導、推薦各類非遺人才成功申報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34名。

    成立慈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中心,建立健全《慈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工作聯(lián)席會議制度》《慈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制度》等12項制度,支持非遺保護工作規(guī)范開展。

    加強非遺保護民間組織建設,成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民間協(xié)會和研究會,推動非遺保護落地落實。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——板板龍燈為“龍頭”,組織開展板板龍燈鬧元宵、“抬毛菩薩”等“一鄉(xiāng)一品”非遺民俗活動,吸引群眾每年均在8萬人以上。

    image.png

    市場運作賦效 注重品牌打造

    慈利縣深入開展非遺普查,收集整理38萬非遺文字、11冊書籍、1.6萬幅圖片、1860分鐘影音資料,探索“非遺+旅游”“非遺+文創(chuàng)”“非遺+演藝”等文旅融合發(fā)展新路子,打造全新品牌。

    給平臺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搭建“硒有慈利”縣域公用品牌,推動巖泊渡紅薯粉絲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、洞溪七姊妹剁辣椒制作技藝、牧羊沖甑蒸茶制作技藝、麥醬制作技藝、老棚古法造紙術等深受消費者青睞的產(chǎn)品,累計銷售額達8000萬元,接待游客10萬人次,為非遺保護傳承打開廣闊發(fā)展空間。

    出精品?;I資120多萬元打造大型現(xiàn)代花燈戲《莫家寨》成為全市近30年來第一臺登上省級舞臺的本土原創(chuàng)大戲;《九子鞭舞》參加全國第九屆小荷風采少兒舞蹈比賽,獲銀河獎;擺手舞、土地戲、陽戲、漢戲、儺戲、漁鼓、三棒鼓、踩蓮船、慈利民歌、慈利山歌、快板、圍鼓、薅草鼓、吹木葉、舞龍、舞獅、九子鞭等非遺節(jié)目推陳出新。

    激活力。依托旅游景點、旅游項目向游客推薦非遺項目,投資2000萬元建設杜心五自然門武術展覽館,打造“非遺養(yǎng)生之旅”“非遺研學之旅”“非遺體驗之旅”等新業(yè)態(tài)。張家界萬福溫泉納入湖南首批中醫(yī)藥康養(yǎng)旅游精品線路和康養(yǎng)體驗基地,今年1-8月,共計接待游客23.2萬人次,旅游收入2151.3萬元。

    image.png

    文化服務賦能 推動融合發(fā)展

    實施非遺人才校企聯(lián)合培養(yǎng)行動,成立“非遺傳承骨干教師團隊”,定期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,開展開設專業(yè)課程,傳授非遺知識,截至目前,全縣已創(chuàng)建“非遺”教育傳承試點校7個。

    連續(xù)6年開展“文化走親·越走越親”區(qū)域文化交流活動,同時利用省少數(shù)民族文藝調(diào)演、省非遺展、省藝術節(jié)等重點活動,讓打硪號子、九子鞭、慈利山歌、慈利漁鼓、慈利漢戲、自然門武術等非遺項目得到更好展演展示,不斷擴大了全縣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。堅持“送戲曲進鄉(xiāng)村?送書畫進萬家”1050場次,惠及群眾20萬余人。



    返回欄目[責任編輯:張家界新聞網(wǎng)]

舉報此信息
進入張家界新聞網(wǎng)微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