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界新聞網 文/全媒體記者 王姣 圖/ 全媒體記者 邵穎
一列火車伴著悠長的鳴笛聲沿著焦柳鐵路駛來,鐵路斜下方的澧水河上,湘張9122汽車輪渡正好啟航。綠樹掩映的長長列車與圈圈漣漪中的小小輪渡,交匯成一幅熱鬧又和諧的圖景。
這里是位于慈利縣陽和土家族鄉(xiāng)五獅寨村寨峪7組的冷水渡口,也是我市最后一個汽車輪渡,掌舵手是朱國慶、李菊梅夫妻。 渡·家 左手掌著船尾舵,右手控制操縱器,李菊梅熟練地操作輪渡轉彎前進,動作流暢、一氣呵成。河對岸,丈夫朱國慶肩上扛著一袋米,手里拎著一袋蔬菜緩緩走來。李菊梅看到笑著說:“船上的米菜都吃完了,他剛剛去補貨去了?!?/span> 不到十分鐘,輪渡緩緩靠岸。調整好下船跳板,拿掉安全繩,等輪渡上的車輛緩緩下船,李菊梅也走出駕駛室,幫著朱國慶一起將剛剛補貨的物資搬進船艙。 狹窄的船艙里,擺滿了各種生活用品,還有睡覺的床鋪。夫妻倆趁著沒車過渡的間隙,迅速規(guī)整好物品。雖然空間有限,但是夫妻倆已然是“收納大師”,各類物品擺放有序,毫無違和感。 “這不僅是一艘渡船,更是我們的家,當然要打理好!”聽到李菊梅的話,我有些疑惑:“你們平常都不回家嗎?晚上不是不開船嗎?”李菊梅說:“這就是我們的家,吃住都在這里,只有給家里老娘送東西才回去一下?!?/span> 原來,自從2005年接手冷水渡的輪渡開始,夫妻倆便以船為家,就連女兒也是在船上長大的。李菊梅說:“從嫁給他開始,就跟著上了船,一直呆到現(xiàn)在?!?/span> 說起為什么要以船為家,朱國慶輕聲說:“這個渡口是陽和土家族鄉(xiāng)、甘堰土家族鄉(xiāng)和溪口鎮(zhèn)出行的重要通道,我們要是不能24小時堅守,鄉(xiāng)親們萬一有急事就不方便。住在船上,就能保證渡口暢通無阻?!?/span> 勇·義 其實,朱國慶與河為伍的時間已達33年。 看起來斯斯文文的他,是遠近有名的見義勇為典范,先后8次救助落水群眾35人,先后榮獲湖南省“見義勇為先進個人”“見義勇為模范”,還被提名為“全國道德模范”。 1996年的冬天,朱國慶在腳跡巖渡口工作。一天,一對夫妻著急趕船,跑著跑著失足掉下了河。船上的朱國慶見狀,來不及套上救生圈便跳入刺骨的河水中,把人救上來的時候他冷得渾身發(fā)抖。這是朱國慶第一次救人,此后便成了“常事”。 2003年6月12日,搭乘著18名教師去參加畢業(yè)會考監(jiān)考的中巴車,由于剎車失靈在腳跡巖渡口落水。一時間尖叫聲、救命聲、呼喊聲四起,現(xiàn)場亂作一團,朱國慶扯了一個救生圈拼命游向落水點,第一次拖住四個,第二次,第三次,來來回回好幾趟,所有的落水者都得救了。朱國慶說:“這是我印象中救人最多的一次,當時力氣都用完了?!?/span> 不是每一次救援都這么順利。2008年2月2日下午4時左右,輪渡剛靠岸,一輛出租車也抵達河邊,上船后司機錯把油門當剎車,車輛瞬間沖破船上的安全防護飛向河中心。朱國慶立即從駕駛室奔出來,衣服來不及脫,抓起兩個救生圈就跳了下去。拖著沉重的身體在刺骨的河水中往返好幾趟,朱國慶在搭救最后一名乘客時已接近昏厥,后面趕來接應的人才把他救上船。李菊梅說:“當時都嚇死我了,這是他救人最驚險的一次?!?/span> 貧困戶拉建材過渡免費,農村客運班車過渡半價,先后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幫助2000多次......朱國慶的心底始終保有“善”“義”,大家都說:“朱船長是個大善人!” 眷·念 3公里外,新建的溪口大橋已進入施工的掃尾階段,不日便會通車,朱國慶夫妻倆空閑的時候會騎摩托車去看看。李菊梅說:“等橋通車了,我們這個渡船就會取消啦?!?/span> 說這話的時候,夫妻倆雖然笑著,但滿眼都是不舍。朱國慶輕輕念叨:“橋通了好,鄉(xiāng)親們過往更方便、也更安全?!崩畲蠼愎首鬏p松地說:“不開船了,我就不用一年365天一直守在這兒,想去哪兒就可以去哪兒了!” 臨近中午,需要過渡的車輛不多,夫妻倆也有了空閑。兩人站在河岸上靜靜望向遠方,似乎想要把這個生活了18年的地方細細、深深的留在腦海里。 “滴滴......”突然,對岸傳來車輛鳴笛的聲音,夫妻倆收到信號又開始忙碌起來,李菊梅還順手打開了手機攝像頭。她名叫“梅子船長”的抖音號里,記錄的都是夫妻倆在輪渡上的日常。 夏日的翠綠在河面和兩岸延伸,朱國慶“開船”了,澧水河面又被推開。不遠處,正好又有一列火車駛來。 有時間,你也可以來這里打卡,瞧一瞧最后一個“汽車輪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