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H_国产精品Videossexny_国产成人午夜91精品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澧蘭

父母教 須敬聽

2021-12-24 18:36:57  來源:張家界日報  作者:劉旭剛  閱讀: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

    曾子曾經這樣評說過“孝”的三層境界:大孝尊親,其次不辱,其下奉養(yǎng)。意思是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,其次是不侮辱父母,再次是奉養(yǎng)父母。也就是說,奉養(yǎng)父母是“孝”的最低要求,而打心底里尊敬父母才是“孝”的最高境界。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,在新時代譜寫“孝”的新篇章。

    孝,要從最低要求做起,奉養(yǎng)好自己的父母。該分擔贍養(yǎng)費的,一定要合理承擔,不能借口日子不富裕不管父母的生活。該照顧父母的,一定要經??赐?、伺候父母,保證年邁的父母衣食無憂,床邊有親人。

    孝,要從基本要求做起,不能總讓自己的父母生氣。兒女應懂得報答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,絕對禁止謾罵父母,甚至打罵父母的行為發(fā)生。否則,就是喪失人性,被人唾棄,定會受到道德的審判和法律的制裁。

    孝,要從最高境界做起,讓父母永遠開心快樂。對父母要尊敬,多從精神關懷上盡孝,盡量不讓父母操心,少讓父母憂慮,主動分擔父母的壓力,想方設法讓父母笑口常開,把“笑”變?yōu)椤靶ⅰ薄?br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 outline: none !important; padding: 0px; list-style-type: none;"/>

    一個“孝”字寫盡了天下兒女對父母孝養(yǎng)、孝敬的真摯感情,寫出了對社會上所有老人的關愛與幫助,一個“愛”字道出了千萬父母對兒女的真摯感情,也道盡了千萬兒女對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的真心回報。

    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《弟子規(guī)》,其內容采用《論語》“學而篇”第六條: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。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”的文義,并分為七個科目,即孝、悌、謹、信、愛眾、親仁、學文,以三字一句、兩句一韻編撰而成,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。其中“父母教,須敬聽。父母責,須順承。”這是《弟子規(guī)》針對如何尊敬父母所提出的更為具體的要求,父母教育孩子,孩子要恭敬地聽從;父母責罵孩子,孩子要順從地承受。

    “父母教,須敬聽。父母責,須順承?!边@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難就難在有些子女對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理解,對父母的諄諄教導不以為然,從而導致對父母的不尊重、不孝敬。

    人在少年時期,意識朦朧,思想尚不成熟,對父母的教導一知半解,似懂非懂,有些道理聽不進去,可能做出與父母意愿相違背的事,不能完全做到“敬聽”“順從”。

    人在青年時期,由于青春期存在逆反心理,對父母的教導不容易聽進去。有的甚至產生抗拒,一說就煩,一管就急,頂撞父母或是不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,“敬聽”“順從”也就無從談起。

    人到中年以后,見多識廣,思想相對成熟,社會經驗豐富,對父母的教導不以為然。有的還認為父母思想陳舊,觀念落后,跟不上形勢的發(fā)展,過去的那一套不管用了,常常用“別嘮叨了”“別啰嗦了”“少管閑事”等言語,取代“敬聽”和“順從”。

    由此可見,能不能做到孝敬父母,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經受著不同的考驗。人們無論遇到多少難處,“父母教,須敬聽。父母責,須順承?!边€是需要努力做好。因為孝敬父母天經地義,其他理由全是借口。

    孝敬父母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,更重要的還是精神上、情感上、心靈上、人格上對父母的一種關愛、慰藉和尊重,這是儒家文化更為看重的。尊老愛幼、妻賢夫安,母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耕讀傳家、勤儉持家,知書達禮、遵紀守法,家和萬事興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,融入到了中國人的血脈中,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,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    要耐心傾聽父母的教導??蓱z天下父母心,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,品學兼有、德才兼?zhèn)?,有事業(yè)心,有責任感,有吃苦耐勞的精神,勤奮努力,生活幸福,前途美好,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。于是,父母對子女標準高、要求嚴,從小到大,在日常生活中會想到哪說到哪、看到哪說到哪,教育孩子說話直來直去,不會拐彎抹角,可以說父母是孩子學會為人處世最好的老師、是最忠實的“監(jiān)督員”“批評者”。作為兒女的要理解父母的好意,善于耐心傾聽,讓自己的父母把話說完,正確的說教就要接受,所提批評意見要認真加以改正。不能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,把父母的教導看作瞎操心、多管閑事,不予理睬,我行我素,讓父母心情郁悶、著急上火,這樣的不孝行為應該避免。

    要理性順從父母的教導。有一句老話說得好,順者為孝?!绊槨本褪且豁斪哺改浮⒉贿`背父母的意愿、不強加給父母各種壓力,只要父母說得對,或者雖然說的不對,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,就要順著父母來,不要讓父母著急生氣。有個典故很耐人尋味。很久以前,有一個剛過門的新媳婦,雖然她賢慧勤勞,但是公公婆婆總是看她不順眼,不滿意她的所作所為。一年冬天,婆婆突然要這個兒媳婦給她做筍湯喝,兒媳婦一邊答應著一邊就給婆婆做,一會兒工夫就做好了,并送到了飯桌上。當別人問現在是寒冬臘月,哪來的嫩筍時,她說:“我先答應著,以恭敬順從來讓老人家高興,確實沒有地方能找到嫩筍,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儲藏好的筍?!焙髞?,婆婆知道了這一情況,覺得自己做得不對,于是就改變態(tài)度,婆媳關系越來越好,一家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。這個故事很感人,如果子女都能像這位媳婦那樣懂得順應的話,天下的父母都會很高興。

    要正確面對父母的教導。每個人的父母,由于受教育程度、家庭環(huán)境和經濟條件、工作經歷和社會閱歷等因素的影響,在教育子女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。有的循循善誘、教子有方,深受兒女的歡迎;有的簡單粗暴,蠻橫無理,讓兒女無法接受。人對親生父母無法選擇,只能面對現實,當遇到后者時,不能“愚敬”,只能“智敬”,最終達到“孝敬”。當父母說的不對,做的不妥,特別是面臨風險和可能帶來的傷害時,要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耐心勸說,講清道理,說明危害,使父母轉變觀念,端正認識,糾正錯誤,避免造成不良后果。雖經苦口婆心的勸說,父母就是不聽,兒女應借助親戚朋友的外力,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,或通過司法手段制止危害的發(fā)生。兒女這樣做,盡管沒有“敬聽”“順從”,但這是對父母更好的孝。

    盡管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,家庭結構也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但是尊老敬老,孝老愛親的傳統(tǒng)美德不但沒有丟失,沒有被拋棄,反而在中華大地上深深扎根,代代相傳,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?!安徽摃r代發(fā)生多大變化,不論生活格局發(fā)生多大變化,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風……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(fā)展、民族進步、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。”而家風建設的根本就在于盡孝道。盡孝道,既是家風建設的出發(fā)點,也是落腳點。“父母教,須敬聽。父母責,須順承?!边@是每個子女盡孝道必須遵循的原則。



    返回欄目[責任編輯:張家界新聞網]

舉報此信息
進入張家界新聞網微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