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市場公開資料顯示,截至8月31日,有關上市公司發(fā)布委托貸款的公告一共117份,涉及64家上市公司,其中,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有35家,一共發(fā)放169.35億元,同比增長38.2%。 放貸 時代出版年息最高達24.5% 時代出版(600551)近日發(fā)布有關委托貸款的公告,將6000萬元交付交通銀行安徽分行進行放貸,年利率為24.5%,按季息付。時代出版的這一貸款利率是銀行貸款利率的3.88倍,超越了香溢融通(600830)之前保持的21.6%年利率,成為A股所有上市公司放高利貸年息最高代表。 記者瀏覽上市公司委托貸款利率排前十位的數據發(fā)現,浙江上市公司占7家,分別是香溢融通、臥龍地產、ST波導、杭州解百、臥龍電氣、維科精華、升華拜克,共發(fā)放10.35億元貸款。 記者發(fā)現,64家涉及委托貸款上市公司九成以上都是國有控股公司,包括中國中鐵、中糧地產、杭州解百、現代制藥、紅日制藥等,都是耳熟能詳的國有大中型企業(yè)。 高利 促使上市公司爭當“高利貸倒爺” 高額的利息回報,讓上市公司爭當“高利貸倒爺”,大有迅速蔓延擴大之勢。上市公司為何冒風險從事放高利貸?又是通過哪些方式進行的? 首先,巨大的利益誘惑和示范效應,可能使得更多上市公司蜂擁而入高息貸款行業(yè),更可能出現輕主業(yè)甚至荒廢主業(yè)的狀況。 據Wind資料,武漢健民宣布對外委托貸款1.5億元,年利率為20%,一年利息收入將達3000萬元,而其上半年凈利潤也不過3620萬元。 其次,銀行貸款低息給上市公司,上市公司以委托貸款高息發(fā)放出去吃高息利差,銀行收取正常貸款利息和委托貸款手續(xù)費收入,各得其所,各自收益都很高。 最后,一些上市公司往往以實業(yè)項目為募資對象,通過金融市場募資機構的運作,帶來比預算要高若干的資金量,除正常投資實業(yè)外,還會有剩余募資資金,剩余資金如何處理?放高利貸符合上市公司需要業(yè)績而周期相對短的特點,自然而然就成了“熱門行業(yè)”。一位長期跑上市公司口的資深財經記者介紹道。 承貸 房地產企業(yè)成為“冤大頭” 記者瀏覽了14家利率超過12%公司發(fā)布的委托貸款公告,發(fā)現大部分委托貸款的借款人都是房地產開發(fā)企業(yè)。地產業(yè)因受政策調控,開發(fā)商資金普遍緊張,但在高額利潤里的驅使下,更容易受到放貸上市公司的青睞,房地產企業(yè)因此也成為上市公司委托貸款的主要流向地,這與當前房地產開發(fā)企業(yè)“極差錢”的境況倒是可以相互印證。 ST波導今年4月份新放出的5000萬委托貸款,借款方即為淮安的一家房地產開發(fā)公司,貸款用途為該公司的“業(yè)務經營”。維科精華今年初放出的1.5億元委托貸款,對象凱翔集團有限公司業(yè)務范圍也是地產。 警示 專家稱放高利貸存巨大風險 對于上市公司涉嫌放高利貸的行為,首都經貿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焦建國認為,拿著股民和募集來的錢從事高利貸、炒股、理財產品,這對股民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,也是一種飲鴆止渴的企業(yè)經營行為。 據《中國經濟周刊》報道,在浙江,巨大的資金需求,衍生出一個由銀行——大企業(yè)集團——高利貸公司共同組成的利益共同體,這個共同體正在以集團化、組織化的發(fā)展方式“茁壯成長”。這是一個龐大得無所顧忌的高利貸市場。 據悉,在浙江,民間借貸的利息回報年利率已經高達100%。而中小企業(yè)的平均利潤率還不到10%。 “上市公司參與放高利貸,不是簡單的一種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。正是因為有浙江民間高利貸的風行,才會出現浙江上市公司‘跟風’的局面。”在浙江工作多年的一家會計事務所所長彭如海說。 首都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焦建國認為,從2005年以來,浙江民間借貸行為就比較盛行,隨著大中型企業(yè)與銀行的參與,部分正規(guī)資金流入民間借貸。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運作虛擬金融資本,無論對企業(yè)個體還是整個國家經濟實體來說,都是一種巨大風險。 “中小企業(yè)因為錢荒缺少資金,通過渠道向銀行不能貸到款,只有通過高利貸借貸,這會造成當地金融市場和企業(yè)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” 焦建國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