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H_国产精品Videossexny_国产成人午夜91精品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財經新聞

當前中國經濟GDP保衛(wèi)戰(zhàn)已經打響

2012-07-12 16:14:47  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   作者:熊敏   閱讀: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

        當前中國經濟GDP保衛(wèi)戰(zhàn)已經打響
      北京萬柳,一個普通地塊的出讓,撬動了無數人的神經,以至于驚動部委,最終興致而來的央企巨鱷不得不悄然退身,黯然而歸。進入2012年7月,"限"出來的地王、猛然掉頭向上的房價,搶購的樓盤還有那些被恐慌籠罩著的城市無房者……不禁要問,這真的是房地產商狂歡的預演么?
      從購房者到投機客,從忙著路演的投行分析師到四大國有銀行的高管,都彌漫著一種焦慮而不確定的情緒,不斷釋放的政策信號告訴他們,當前的中國經濟,GDP保衛(wèi)戰(zhàn)已經打響,"穩(wěn)增長"的利器已經架好,只等"彈藥"來填:按照慣常思維,松綁地產是投資提振的邏輯前提。
      7月9日-10日,在有專家和企業(yè)負責人參加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,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再次強調,穩(wěn)增長不僅是當務之急,而且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。"穩(wěn)增長的政策措施包括促進消費、出口多元化等,但當前重要的是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。"
      投資,又是拉動投資,中國經濟要"保增長",似乎只有華山一條路,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到房地產,從"鐵公基"到保障房,進一步寬松的利好消息正在不斷釋放,市場關心的是,寬松的力度到底有多大?正如一位地方銀監(jiān)局人士向本報記者所坦言的,"新一輪的平臺投放要開始了,這個判斷是沒有問題的,但新一輪投放是高歌猛進還是有序投放,會不會出現羊群效應還不明確。"
      換句話說,人們關心的是2009年4萬億刺激計劃能否重演?答案似乎是否定的,盡管2012年5月份中央銀行就曾釋放出"總量不放松,如額度緊張商業(yè)銀行可申請?zhí)崆巴斗?quot;的政策信號,商業(yè)銀行惜貸的情緒并未絲毫好轉,低迷的信貸數據和同樣低迷的信貸需求,讓我們不得不相信這回真的跟2009年有點不一樣。
     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()看來,當下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,投資已經身陷泥沼;原因是中國的投資決定帶有供給驅動的特點,即投資始于政府項目,"為增長而投資",政府人為將利率壓低到自然利率之下,將要素價格扭曲(稅收、環(huán)保、土地),原本不可行的項目變得可行,短期內看會降低失業(yè)率,增加產出。
      然而,此種投資帶來的繁榮也遲早會被"清算"。為了支撐投資,政府隨后就會用其掌握的各種途徑增加收入,又加之對政府權力不加限制,私人部門將不可避免地遭受壓榨盤剝。高房價、通脹、稅收和各種收費都是為了給政府項目融資。"需求結構因此被摧毀,不當投資企業(yè)的產品滯銷,基礎設施利用率不足,經營虧損,最后就不能償付銀行貸款。這樣一來,待到銀行貸款需要清償的時候,整個金融系統和生產過程就會發(fā)生巨大的通縮效應,經濟衰退隨即就會到來。" 劉煜輝這么認為。
     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,中國銀行體系今日的惜貸,你可以說它開始向商業(yè)邏輯靠攏,也可以說它正在向理性回歸,市場也對銀行股不斷跌破凈值作出回應,即如果商業(yè)銀行再次違背商業(yè)邏輯為"穩(wěn)增長、拉投資"提供巨量彈藥,背上"貨幣財政化"負擔的話,市場最終會用腳投票。
      銀行惜貸的另一面向是,從供給面看,銀行體系的種種制約和約束依舊存在,包括存貸比、資本充足率、撥備等監(jiān)管紅線仍然是套牢銀行沖動的枷鎖。盡管此前有媒體報道稱,銀監(jiān)會正在考慮取消存貸比考核目標,但顯然此類市場消息缺乏最基本的判斷,那就是75%的存貸比監(jiān)管要求早已寫入了中國的商業(yè)銀行法,若要"取消"甚至"修改"這一條文,必定有相當多的程序要走?,F實的選擇是,在實際監(jiān)管中可以考慮修改存貸比的計算方法。
      誰為投資提供"彈藥"?
      而近期一個月內兩次降息的力度以及頻頻推出的利率市場化舉措,使得銀行體系息差收窄有所預期,用銀行反哺實體經濟的思路明顯,再次借用劉煜輝的觀點,利率市場化將為中國經濟創(chuàng)造一種更為嚴謹的貨幣條件,其將從機制上抑制供給驅動的中國投資所引致的嚴重的資源錯配,而這將改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。
      在利率市場化的諸多前景中,我們會看到,銀行資產端不得不面臨金融脫媒的挑戰(zhàn),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走向直接融資;同時又在負債端面臨成本節(jié)節(jié)攀升的壓力,這將要求銀行尋求更高的貸款回報,從而導致銀行信貸投向、資本配置和利潤結構發(fā)生深刻改變。
      同意也好,不同意也罷,商業(yè)銀行都必須接受這個現實;而對一直占據資源配置主導地位的政府而言,當下形勢拷問其智慧的恰是,愿意再次為銀行體系進行背書,為銀行業(yè)新一輪投資擴張可能付出的代價承擔道德風險,還是順勢而變,轉而直面正處于陣痛期的艱難的"調結構"過程?

    返回欄目[責任編輯:張家界新聞網]

 1/2    1 2 下一頁 尾頁
舉報此信息
進入張家界新聞網微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