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小娟
一個因單位停產(chǎn)而最終被徹底下崗的女工,一個強忍生活壓力但仍堅持無償獻血的中年婦女,一個強忍疼痛捐獻造血干細胞成功挽救一年輕生命的堅強女人,她,就是慈利縣溪口鎮(zhèn)的鄒小娟,一位豪情質樸的“湖南省優(yōu)秀志愿者”。
“這是件很有意義也很快樂的事情”
2012年7月24日,正在從事臨時性工作的鄒小娟接到了當?shù)丶t十字會的電話,稱她的HLA分型資料與一位求助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,需要采集高分辨實驗血樣,鄒小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。“當時接到電話挺意外的,聽說配對成功很難,沒想到我居然能配上。想到我的一點付出就能幫助其他人,挺榮幸的。”鄒小娟說,剛剛得知這一消息的她感覺很意外,可更多的是高興。8月13日,北京傳來好消息:高分辨匹配!17日清早,工作人員陪同她到醫(yī)院體檢;22日,體檢結果顯示通過;9月1日,入住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(yī)院;2日至5日,連續(xù)四天皮下注射動員劑;6日,第一次采集造血干細胞;7日,因第一次采集不足,實施第二次采集;9日,鄒小娟經(jīng)長沙返回家鄉(xiāng)。從接到第一個采集高分辨血樣電話到捐獻成功回家,不足50天,卻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,成為慈利縣第1例、張家界市第2例造血干血胞成功志愿捐獻者。
談起這件在常人眼中感覺“恐怖”的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事情,鄒小娟謙虛地說:“其實,捐獻干細胞沒有什么可怕的,自己做出一點很小的付出,就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,這是件很有意義也很快樂的事情。”
下崗壓不垮炙熱愛心
現(xiàn)已43的鄒小娟人生并不順暢。1989年高中畢業(yè)后,鄒小娟到長沙冶金機械廠工作,1996年,單位停產(chǎn),她走上了漫長的自謀職業(yè)的道路。2008年9月單位正式宣布破產(chǎn),鄒小娟成為了一名下崗女工,回到慈利定居。
下崗使鄒小娟生活更加拮據(jù),但面對生活,她仍然有顆炙熱的愛心,對社會、對生活依然滿懷熱情。從2005年開始,鄒小娟就開始無償獻血,她連續(xù)六年無償獻血,至今已獻血2000余毫升。也是在一次獻血過程中,她留下了自己的血液樣本,加入中華骨髓庫,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。沒有固定工作的她,哪怕是臨時性的工作她都積極對待,認真負責;朋友、同事、親人甚至陌生人她都真心關愛,幫別人換班、照顧周圍的人...都成了她生活中很平常很快樂的事情。
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挽救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的最有效途徑之一,中國目前共有四百多萬白血病患者,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可以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,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普遍,高相合率人群減少,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緣關系中尋找相合者。而鄒小娟捐助的,正是一位非血緣關系的年輕母親白血病患者,她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和一個家庭的幸福。
在扶老人過馬路都提心吊膽的年代,她——鄒小娟,一名普通的下崗女工,卻向我們詮釋了人間溫情。
“她像大山一樣質樸、善良、豪放”
“母親因為年紀大了,知道我要去捐獻很擔心我,不過老公和兒子還是很支持我的。當時在北京的時候,我兒子還問我為什么會這么做,我告訴兒子,這是對生命的尊重。”鄒小娟說到。在去北京之前,因為怕家人為她擔憂甚至阻攔,她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,說是去長沙看看老朋友;她謝絕了中華骨髓庫湖南省分庫和當?shù)丶t十字會專程接送的好意,堅持只身一人來到北京;在醫(yī)院第一支動員劑注射開始,加上原本沒有痊愈的感冒和生理期,她出現(xiàn)了頭痛、發(fā)燒、乏力等癥狀,甚至連剛剛咽下的稀飯也全部嘔吐,反映非常強烈,最后不得不通過藥物來維持,一位陪同的領導說:鄒小娟是她經(jīng)歷的兩百多例捐獻者中捐獻過程最艱難的一位。當中華骨髓庫的洪俊嶺主任來看望她后,也說:“小娟,你完全可以說不!”可不論怎樣難受,她還是一聲不吭默默堅持了下來,在她心里,那個決不放棄另一個生命希望的信念倔強地燃燒著,同行的志愿者紛紛為她豎起了大拇指。
鄒小娟雖是一位處于社會底層的下崗女工,卻有著常人無所企及的精神境界,成為一位無私高尚的道德楷模。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(huán)境中,她如一縷春風,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,“鄒小娟是典型的優(yōu)秀志愿者,她像大山一樣質樸、善良、豪放!” 湖南省分庫的何一平主任這樣稱贊這位美貌與愛心并存的女子。